火车大

上海人与吃(下)

更新时间:2024-04-27

=腌笃鲜=单看这三个字,不熟悉的人一定搞不清楚它是什么原料做的,只是猜测着:这道菜应该很很鲜美很好吃吧。恩,首先腌笃鲜是一道汤,味道的确鲜美,用咸肉鲜肉竹笋为主料,关键在于一个“笃”字,小时候不求甚解只管吃,也不管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有了google就方便啦:这道菜的奥妙就在菜名的“笃”字上。“笃”是用极微弱的火,慢慢煨炖,因为在烹调时,锅中会发出“咕嘟”声而得名。有句俗语是:小火炖牛肉——慢慢熬。这个“笃”字跟炖、熬是一个意思。这道汤不是上海人的原创,在江浙一带都很流行,追溯上去现在的上海人祖籍江浙的人很多(比如我爷爷的原籍就是浙江镇海的,现属宁波市),所以上海人爱吃并不奇怪。说到汤和宁波人,想起一种说法,意思是:爱喝汤的人自称“汤罐子”,宁波人居多,餐桌上少不了一道汤,或饮或泡饭,皆为必须。常见的汤有:冬瓜咸肉汤、咸菜黄鱼汤、黄豆猪手汤……口味偏咸,据说与宁波人所处地理位置有关,老一代宁波人多为渔民,吃不光的鱼就用盐腌制起来,留着以后吃,比如:龙头烤,它就是指一种被腌制的小鱼。这种咸鱼久而久之吃多了,口味就重了,所以宁波菜要比其他地方来的咸,连汤也不例外。“腌笃鲜”侧面印证了上海是个的移民城市,而这个城市善于融合不同风格事物使之和谐,从食物,到语言,到城市的内涵,皆无例外。=排骨年糕=大凡对一个城市的小吃怀有热情和希望的到头来,会有点失望:原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啊!就如同去青岛吃了传说中的万春和,拿手的“排骨米饭”原来就是一碗肉骨头跟一碗米饭!排骨年糕是容易让人感到同样失望的东西:啊?原来就是一块大排加两根年糕啊!如果有人带着惊讶的语气发出感叹,那并不奇怪。它的所谓特色,并不是因为味道如何特别,而是因为它那么的普遍、简单而且便宜!不管是年糕还是排骨,下了肚都是很实诚的东西,那些走街窜巷奔波的旅人,附近商店里工作的阿姨,中午了到了饭点了,想找个便宜的地方吃个饱,那么排骨年糕无疑就是个适合他们的选择。西藏路北京路口有家“鲜得来”,每到中午时分就顾客盈门,它家的招牌就是“排骨年糕”,确实很好吃:年糕用油炸过,入口先脆后糯,排骨也是炸过的,表面一层面粉裹成的脆壳要趁热吃才好,更妙的是撒上点甜面酱,这个酱很特别,似乎买不太到,家里也制作不出。啧啧,口水都快下来了——要说明一下:我也有几年没吃过了,所以脑子里每每想来,都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亲身一试发觉不过如此,哈哈,YY的力量是强大的!像这样一份排骨年糕一般5元,德兴面馆的排骨年糕两块大排,两条年糕7元/份~~价格十分亲民可爱,只是太占空间,几口下肚,就很难有容量再吃别的。=糕点=米面制品的糕点在各地都很常见,西安的凉皮、天津的煎饼果子、苏州的月饼、桂林的米粉、广州的粥……上海自然也有很多这一类的糕团跟小吃:青团、双酿团、条头糕、蟹壳黄、烧卖、橘红糕……听听这些名字,眼前就会出现花红柳绿、形状可人的团子们。跟团子一起被忆起的是年少的时光,少时读书放学路上必买其中一样当作零食,今天心情灿烂就来个6角的蟹壳黄,隔天阴雨绵绵就来个灰突突的5角的烧卖应景,一路走一路吃,走进狭小的弄堂,跟左邻右舍张家爷叔,王家姆妈打好招呼,团子必定也吃的差不多了,然后脖子上挂钥匙的小孩自己开门开灯,做功课,伴随XYZ的还有各家厨房里飘出的阵阵香味……我始终迷恋着怀念着这样的场景,这些如水般流逝的时光,在记忆里弥足珍贵。我的青春年少已去而不返,但团子们依旧在窗子里风光十足,南京路上的沈大成,遍布上海小马路的乔家栅,一到中秋节就会想起的杏花楼都是有名的老字号。老字号代表这品质的保证,但保证的也不过是60分的及格,真正好吃的能拿满分的糕团在乡下,比如七宝跟朱家角两地因为属市郊,所以可能保存了一些老的制作方法,那里的年糕制品据说是用手工捶打,所以入口很是特别,与松垮的一般性糕团那是天壤之别。有兴趣的再逛七宝老街跟朱家角的时候,别忘了尝一尝。只是友情提醒下:糯米制品肠胃和消化道不好的人,少碰为妙。

补记:

去年城隍庙那里搞过一次上海小吃节,媒体称:老虎脚已经失传了,如今又出现了云云,2元一个每人限买5个。其中老虎脚一直有的卖,南京路“王家沙”也是2元一个,金黄可爱,如其名就像老虎的脚哈哈~虽然味道平平(面粉烘制,跟烘山芋一个原理),不过它得存在意义是:它是一种符号,一个象征。岁月留痕,美味流传。

(腌笃鲜)

(排骨年糕)

(青团)

图片全部都是GOOGLE来的!谢谢 谢谢!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滇ICP备2023005770号-212 huocheda.com 火车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