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大

  •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中南半岛

更新时间:2024-04-27

介绍

中南半岛(IndoChina Peninsula),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又称中印半岛。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西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和马六甲海峡,东临太平洋的南海,为东亚与群岛之间的桥梁。

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五国以及马来西亚西部、中国云南南部,是世界上国家第二多的半岛。面积206.5万平方千米,占东南亚面积的46%。海岸线长1.17万千米,多重要港湾。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掸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众多山脉自南向北呈扇状延伸,形成掸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间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为那加山脉、若开山脉;登劳山脉、他念他翁山脉、比劳克东山;长山山脉。3大山序之间的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自北向南,汹涌奔腾,源远流长。河流上游多穿行于掸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将高原分为数块,如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东缅高原,萨尔温江与湄公河间的清迈高原,湄公河与红河之间的老挝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集中区。中国国内缺少中南半岛古代诸王朝史专著译著。国外经典学术著作也不少,可惜没有被国内出版机构引进翻译。

曾是中原王朝的交趾郡、永昌郡、安南都护府及其属下各正郡(州),以及各羁縻州、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三宣六慰、交趾布政使司、旧港宣慰司、安南都统使司等等。

历史沿革

从公元前2世纪起,中国和大夏这两个亚洲的文明开始进行辗转的贸易,而这条蜀身毒道上的部落被贸易影响开始往国家形态发展。

西南夷早在汉代,己有中国人经过缅北到印度再由印度平原去往大夏,但这些都是负贩的贾客。张骞于汉元狩元年(公元前一百二十二年)出使大夏(大抵今日的阿富汗一带)时所发现的蜀布及邓竹杖,就是四川的贾客运售至印度的。这些四川特产怎样能运售至印度呢?因为在那时,中印与大夏之间,早已有一条经过缅北的商业通道。唐代地理学家贾耽,在其“入四夷路程”内,亦提及这条经过缅北的中国印度大夏通道。新唐书卷四十三下有节录。贾耽云:

“自羊直佯(大理)城西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者葛亮城(高黎共山分水岭上)二百里。又南至乐城(即么些乐城,大抵在盈江附近)二百里。又入骡国境经万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大约今日的昔 卜 Hsipaw)七百里。又经突是城(大约今日的叫栖kyaukse)至骡国千里。又自骤国西度黑山(即今日的钦山chinhills),至东天竺迎摩波国(即今日的高哈提Gauhati)……。

“一路自诸葛亮城西去腾充城(即今日的腾冲)二百里。又西至弥城(约今日的盏西)百里,又西行过山二百里至丽水城(大约是今日的允冒)。乃西渡丽水(伊拉瓦底江)、龙泉水(孟拱河)二百里至安西城(孟拱)。乃西渡弥诺江水(钦敦江Chindwin)千里至大秦婆罗门国。又西渡大岭三百里至东天竺北界圈没虑国(亦即前面所述的迦摩波国》......。与骤国往婆罗门路合。”

汉代贾客经过缅北的路途,与贾耽所记的道路,当无极大的差别。

这条中国经过缅北到达印度大夏的西南丝绸之路,长期秘密掌握在西南夷商人与宗教僧侣的手中直到唐朝随着各方交流的加剧才逐渐暴露于世人的目光中。另外,《汉书,地理志》载有中国东南沿海至印度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自日南(越南)障塞、徐闻(广东),合浦(广西)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苏门答腊);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缅甸);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馀,有黄支国(印度),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三月,到日南象林界云。……到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广南潍川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在造船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汉代,船只能够到达印度东南海岸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需要尽量靠近海岸航行,必然经停沿海的越南、泰国、缅甸等地。有学者认为,邑卢没国、谌离国、夫甘都卢国故地都在今缅甸境内。

东汉时期,出现了中缅两国官方交往的记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和帝永元六年(94),永吕郡“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义,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安帝永宁元年(120)。掸闰王雍山调再次‘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彩缯各有差也。顺帝永建六年(131)十二月,掸国再次“遣使贡献”敦忍乙在永昌郡(今保山)激外,很可能位于今缅甸境内。而关于掸国学者普遍认为其为缅甸古国: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缅人古朱波也,汉通西南夷后谓之掸,唐谓之骠,宋元谓之缅。”姚枬也提出,掸国无疑就是缅甸中北部的SHan StaTes。缅甸多次遣使中国,说明这一时期中缅往来已经比较频繁。《三国志·魏志》也载大秦有“水道通益州永昌郡”。《魏略》说大秦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 

三国时期,则记载扶南之西南有林阳国,土地平博。缅甸的林阳国去金陈国(即金邻国)无水道只有车马行,中国古籍中还提到了商业发达的缅甸南部沿海国家顿逊(又作典逊)国。魏晋南北朝后期又出现骠国。

隋唐时期,中缅交往更为密切,据《隋书·真腊列传》载,真腊“西有朱江国”,真腊“与参平、朱江二国和亲,数与临邑、陀桓二国战争”。有学者提出,朱江国即魏晋南北朝后期中国典籍中的骠国,陀桓国则位于今缅甸南部土瓦一带或泰国南部。到唐代时,缅甸骠国日渐强盛,其与唐朝及南诏政权的关系非常密切。《旧唐书》和《新唐书》因此专列《骠国列传》,开正史为缅甸古国专立列传之风。特别是《新唐书·骠国列传》详细记载了骠国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及与唐朝的往来。据记载,德宗贞元年间,骠国王雍羌听闻南诏归附唐朝,亦思内附,南诏王异牟寻听说后,遣使拜见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请献夷中歌曲,且令骠国进乐人”。不久,雍羌遣其弟舒难陀率团访问中国。贞元十八年(802)止正月,镖国使团到达长安,受到德宗接见。这次使团规模庞大,随带乐工35人,乐器22种,奏曲12种。德宗授舒难陀为太仆卿,遣之归国。之后,宪宗元和元年(806),要国再次遗使来华。文宗太和六年(832),南诏军队劫掠膘国民三千,迁往拓东。宣宗大中十二年(858)镖国遭狮子国人侵,求救于南诏,南诏王劝丰佑派段宗膀率军往援。次年击退狮子国来犯军队后,缥国以金佛酬谢,段宗膀率南诏军队返回腾越,宗咸通三年(862),膘国又一次遣使唐朝。除镖国外,唐代史书中还记载有“弥臣国”。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弥臣国遣使朝贡,次年四月,唐德宗封其嗣王道勿礼为弥臣国王。文宗太和九年(835),南诏军队攻破弥臣国,“劫金银,掳其族二千人,配丽水淘金”。随着中缅交往的增多,这一时期中缅印陆路交通出现了两条路线。一路为自羊苴咩城(大理)经永昌、诸葛亮城(龙陵)、乐城(遮放),入镖国境至天竺(印度),另一路为诸葛亮城经腾冲、弥城(属大理)、丽水、安西,至大秦婆罗门国,又至东天竺和中天竺,最后与缥国往婆罗门路合。另外,樊绰的《蛮书》也记载了从镖国和弥臣国都城到云南永昌的道里路程以及两国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习惯等。

宋仁宗庆历四年,缅甸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据中国史籍记载,蒲甘王朝曾两次遣使访华。第一次是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蒲甘国遣使入贡,宋徽宗拟用接待注辇国的礼仪接待蒲甘国使臣,尚书省官员奏称,注辇国为三佛齐附属之小国,“蒲甘乃大国,不可下视附庸小国。欲如大食、交趾诸国礼”。宋徽宗从之。第二次是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蒲甘国“表贡方物”,宋高宗下令“优与回赐”。而据缅甸史籍记载、蒲甘土朝曾两次到宋朝求取佛牙。第次是王朝奠基者阿奴律陀在位(1044一1 077年)时,亲率水陆大军前往南沼求取佛牙,南诏王紧闭国都大理城门。后来南诏王出城与阿奴律陀相见,阿奴律陀获赠碧玉佛像,而佛牙则不可得焉。第二次是阿朗悉都在位(1112一1167年)时,再次亲往中国迎取佛牙,然“佛牙仍处空中不肯降下”,阿朗悉都只能空手而归:.随着双方交往的增多,中国人对蒲甘王朝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除《宋史》专设《蒲甘列传》外,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也有关于蒲甘国的专条记述。

由于缅甸等国长期为清朝朝贡国,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曾向英国抗议,但无效。此后,中英两国开始出现滇缅边界的领土纠纷。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就曾提出滇缅边界问题。英国外交大臣克雷向曾纪泽表示,愿意在界务上做一定让步:第一“将潞江(即怒江、萨尔温江)以东之地,自云南南界之外起,南抵暹罗北界,西滨潞江,即洋图所谓萨尔温江,东抵澜沧江下游,其中北有南掌国,南有掸人各种,或留为属国,或收为属地,悉听中国之便”;第二,以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为两国“公共之江”;第三,在八莫近处勘明一地,允许中国立埠,“设关收税”。(薛福成:《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出使奏疏》卷下,第28-29页。)由于中英双方在缅甸存祀问题上一直僵持,对英方这一表示,曾纪泽于卸任前只与英国外交部互书节略存卷。

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个地区除了泰国保持独立以外一直都被法国和英国殖民统治。其中老挝、柬埔寨、越南被法国统治,称为“法属中南联邦”。缅甸、马来亚、新加坡被英国统治。

1893年法国人建立第一个中南联邦,1940年日本占领法属中南联邦,1942年日本占领除泰国外中南半岛全境。

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南半岛的英属殖民地的独立较为平和,1948年缅甸独立、1954年日内瓦会议以后,法属中南联邦各国才获得独立。

1956年马来亚自治,1960年美国侵入越南,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1965年新加坡自马来西亚脱离独立。法属殖民地则较为艰辛,越南自二次大战结束后即展开对法国独立战争,经历多年的越战,1975年美军撤离,越南统一。

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

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中国云南南部及马来西亚西部,是世界上国家第二多的半岛。面积206.5万平方千米,占东南亚面积的46%。海岸线长1.17万千米,多重要港湾。

地形地貌

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掸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

众多山脉自南向北呈扇状延伸,形成掸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间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为那加山脉、若开山脉;登劳山脉、他念他翁山脉、比劳克东山;长山山脉。

中南半岛地势具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其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地势犹如掌状。其次,其地势久经侵蚀而呈准平原状,喀斯特地形发育,在第三纪造山运动中,印度马来地块亦有隆起和断裂现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岛的山脉和高原主要有西部的那加山脉和阿拉干山脉,为向西突出的弓形山脉,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长约1100千米,包括许多平行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南的延续部分,并继续向南伸展。东部有越、老、柬边境南北绵延1000多千米的长山山脉,山脉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老挝、柬埔寨境内的高原,如川圹高原、会芬高原、甘蒙高原和波罗芬高原等;山体东坡较陡,逼近海岸,形成许多峭壁和岬角。中部为中国横断山脉向南的延续部分,在缅泰边界有登劳山、他念他翁山脉和比劳克东山,向南伸入马来半岛,在缅甸境内山体较宽较高,成为东南亚面积最大的高原——掸邦高原,在泰国东部有呵叻高原。

中南半岛山地和高原经长期侵蚀,大部分山峰呈浑圆形,高原侵蚀面发育。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一般以克拉地峡为界。在构造地势上马来半岛是印度马来地块的一部分,山地位于中部,向东西两侧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条大致平行的山岭,纵贯南北,因久经侵蚀,故高度不大,出露岩石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最高峰塔汉山仅2190米。掸邦高原海拔1000-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层构成,并有花 岗岩侵入体。高原面上有许多深切的峡谷和高出地表800-900米的山峰。脊岭和沟谷交错,地面侵蚀剧烈,西部有一个南北长达600-700千米的大断层。泰国东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红色砂岩组成,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掸邦高原以及越南和老挝的北部,喀斯特地势广布,是著名的风景区。

那加与若开山脉海拔3000米,长1100千米,是缅甸与印度、孟加拉国之间的天然障壁,山中有些山口为古代民族迁徙的孔道。登劳山、他念他翁山脉与比劳山脉纵贯缅甸与泰国边境,山中几个著名的山口是历史上缅泰之间行军作战的要隘。銮山、当佩亚法山与桑坎彭山纵贯半岛中部,是半岛东西两部分不同景观的分野。东部的长山山脉(老挝称富良山脉)海拔一般不足1500米,绵延1000多千米,为越、老、柬3国边境山脉,横断山区的隘道为南海岸与内地湄公河谷交通的捷径。山间有许多高原,以掸邦、川圹、会芬、甘蒙、波罗芬与多乐高原最著名,在地貌、气候、历史、民族、交通与农牧业生产等方面均各具独特意义。

气候特征

半岛绝大部分位于北纬10°-20°之间,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每年3-5月为热季,冬夏季风均消退,气候炎热,月均温达25-30℃;一年分旱雨两季,6-10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充沛;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盛行东北季风,天气干燥少雨。气候特征: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响,在迎风坡达5000毫米,而背风坡则不足2000毫米。个别迎风坡和马来半岛地区可形成热带雨林景观,少数内部平原和河谷则形成热带草原。

水文

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自北向南,汹涌奔腾,源远流长。

河流上游多穿行于掸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将高原分为数块,如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东缅高原,萨尔温江与湄公河间的清迈高原,湄公河与红河之间的老挝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集中区。

在山地、高原之间,在南亚大河顺地势自北向南奔流入海,自东向西有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这些大河中,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最后在 越南注入海洋。中南半岛三角洲众多,著名的有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和湄南河三角洲。这些三角洲都由大河冲积而成,面积广大,地势低平,三角洲上河网密集,多沼泽,向海扩展速度快。

半岛宗教

在中南半岛伊洛瓦底江下游地区,公元前后已有孟人居住。当时印度人把这一地区称为(“苏瓦纳布米”),意即“黄金地”。人们以为印度人进入缅甸,只限于沿海区域及缅甸中部平原地带,唯据4世纪的华阳国志,印度人亦曾沿雷多一带山区,越过森林山以而进入缅北之通道,深入缅北中缅边境,因此,缅甸受印度文化之熏陶很深。

正如西方学者所说令人惊奇的是,从公元初午就与中国发生密切商业和外交联系的缅甸在文化方而受中国之影响却是无足轻重的。其实这是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活动对缅甸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的结果。

中国本土可以称得上宗教的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系统继承礼乐祭祀的儒家化的儒教,儒生把儒教当宝贝只肯给不异与中华的地区或曾为中国部分的地区,坚决不随便传播。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祭祀的道家化的道教,以前学者认为道教建制(宗教学上指完整而又系统的宗教体系)是在王重阳时期,现在随着敦煌出土文献推论是六朝时期,但此时印度诸教基本已经传遍了南亚、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各部落或国家,再想传进去就很困难,这是由于宗教渗透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

中南半岛的古代王朝,中心地区(中央王朝)与边远地区(徼外省、属国)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曼茶罗”关系。这种政治结构是种内聚力程度很低的松散结构。

在对早期东南亚政治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模式进行考察和研究后 , 美国学者 O· W·沃尔特斯提出了一种 “王圈(Circles of Kings)理论, 或称为 “曼荼罗(Mandalas)理论” 。沃尔特斯认为 , “王圈政治结构的存在是东南亚早期历史的一种普遍现象”,“东南亚早期的政治版图是从史前时期定居人群的网状组织发展而来的,并且在历史记载中呈现一种部分重迭的曼荼罗或王圈的拼揍的状况。在每一个曼荼罗内,有一个国王,具有神和宇宙的权威。他宣称自己的权威凌驾于王国内名义上降服于他的盟友及封臣的其他统治者之上。”

“王圈理论”在内涵上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在宗教方面,统治者分享神的权威,通过宗教仪式使自己神圣化,吸引追随者;二是在政治方面,“王圈”代表了在一个无固定边界的地理区域内的一种特殊的、不稳定的政治状况,“王圈”内众多权力中心靠私人依附关系而结成一张“政治效忠网”。在这种情形下,最高统治者的实际角色“不是独裁者(专制者),而是可影响和能保持和平并能动员许多不同集团(邦国)的斡旋者”。因此,“王圈”统治者的行政控制权常常仅限于他直接影响下的领土。这使得“王圈”中央王权的政治影响很少能够长期持续,常伴随精神权威和政治权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政治空间的不断重组。 ”

东汉时,可能有中国人经此道至印度者《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有东离国(《魏略》作车离国),都沙奇城(saketa),在大竺东南3000里,列城数十,皆称王,后为大月氏所征服。车离即乔萨罗国,在今印度科罗曼德尔(coromandel)沿岸。《魏略》说此国一名礼惟特、一名沛隶王。沛隶是古代居住在恒河三角洲北方的奔那(pundra)人。其南方为孟加(Vanga)人,汉代文献中写作盘起,《魏略·西戌传》称盘越国,又名汉越王,“在天竺东南数千里,与益部相近。其人小与中国人等。蜀人贾似至焉。”,古称高达--孟加(gauda-bengala)。高达泛指三角洲巴吉拉提河两岸直到海滨的广大地区,相当于孟加拉南部地区。此地除了西北丝路南道越葱岭,经贵霜至天竺,转向东南恒河流域入海口可至,中国西南地区的商人大概也有经缅道而至者。中亚、西亚的商人也可以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河谷,越过山口后,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以及平原之上的几百个小邦国,之后货物由西南夷中转商翻过中缅山区运送进入巴蜀。

若从东汉的益州(东汉时治所在四川雒县,中平中移毛绵竹,兴平中又移至成都)出发,南行折西,经今大理过澜沧江,到永昌郡(今或南保山),西行过怒江,出高黎贡山至腾冲,再从这里西南行到蒲甘(在今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中游东岸)。由蒲甘沿亲敦江而上,经胡康河谷由曼尼普尔进入阿萨密,再南下达卡地区(在今孟加拉国),由此溯恒河而西,从陆路入印度。在印度经华氏城(巴特那)、曲女城(开瑙季)到亚穆纳河畔的马士腊,北上五河流域的奢羯罗(今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塔克西拉(今锡尔卡普),过普尔山口至大夏(今阿富汗),与西北丝绸之路在木鹿(melv,今土库曼斯坦境内的马里)汇合;除了走陆路完成与西北丝路的连接之外,从缅甸亦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顺流而下,出孟加拉湾航行到印度。与印度洋航道连接起来。《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国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当由缅甸海岸登陆而达永昌。《厄立特里业海航行记》关于印度东海岸以东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证这条路线。英国历史学家哈威在《缅甸史》中说,公元前2世纪以来,中国以缅甸为商业通道,“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弥诺江(chindwinr,今亲敦江)经曼尼普尔(Mannipur)乘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宝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

自然资源

半岛上蕴藏大量有色金属矿藏,其中铅、锌、银、锑、铜、锡、钨等矿藏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他矿藏主要有煤、宝石、岩盐、石油和天然气。此外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也相当丰富。干季及雨季较分明,半岛上的各国均为农业国家,产柚木,橡胶、水稻、甘蔗、油棕、椰油、胡椒等,其中橡胶和油棕产量居世界首位。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滇ICP备2023005770号-212 huocheda.com 火车大 网站地图